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馬清妮 呂銳 通訊員 朱夢瑾 黃珍 肖帆
中秋節后,江城氣溫趨于涼爽。
近日,極目新聞記者從武漢市城建局獲悉,隨著暑熱消退,武漢市一大批重點項目紛紛加足馬力,向著節點目標奮力沖刺。
大體量項目,如何緊抓節點,跑出施工加速度?連日來,記者前往東湖科學城、武昌濱江核心區地下環路項目一探究竟。
東湖科學城“主動脈”擴容升級
9月14日,武漢東湖科學城內,進出車輛絡繹不絕。其內的未來一路(科學北路—科技五路)施工現場,機械聲此起彼伏,近百名工友正進行道路東側的排水施工。
東湖科學城,擔負著光谷騰飛的重要使命。未來一路(科學北路—科技五路)項目,則是光谷科學島南北向交通“主動脈”。
未來一路施工現場 圖片由通訊員提供
此次施工路段全長約1015米,雙向6車道標準,內容包括道路提升改造、橋梁拼寬、新建慢行橋及“光谷之珠”橋塔。
光谷建設公司現場負責人說,未來一路是現階段光谷科學島內對外進出的唯一主干路,為保障科學島內的建設,6月啟動橋梁樁基施工以來,項目部采取倒邊施工,保障未來一路的交通通行。在改造過程中,原有管線涉及軍纜、移動、燃氣、石油等十余種,遷改保護復雜。經過項目管線專班每天分組協調,項目現場高效快速施工,目前,該項目已完成西半幅施工內容并開放交通,正進行東半幅道路排水及橋梁上部結構施工。
經專家團隊多輪研究討論,項目采用“光谷之珠”的設計方案。據介紹,“光谷之珠”橋塔總高度75米,采用鋼塔桅結構。造型上,在橋梁第一、二聯連接處,象征光谷科學島的核心產業——生命健康和光電信息的兩瓣新葉,托起東湖科學城這顆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的皇冠之珠。
“這意味著,橋梁的每片梁、每塊鋼板都是大型異形鋼結構。”光谷建設公司現場負責人解釋,為此,項目設計團隊采用BIM技術逐根建模、深化設計,形同“微雕”。后期,其上將布設具有韻律感、柔性線條的太陽能燈柱,匯聚于光谷之珠頂端的透明燈球之上,形成眾星捧月的氛圍感。
除未來一路外,東湖科學城其他子項同樣快速鋪開。今年以來,光谷建設公司承擔東湖科學城核心區7450畝土地的場平工作,為大科學裝置、東湖科學城變電站建設提供有利條件。經過項目團隊強力推進,馬橋村啟動區場平項目、東擴16#變電站場平項目均已完成。2500畝大科學裝置區場平工程正加速推進中。同步推進的還有科學島降壓站工程,其主體結構已經封頂,正在進行外線電力通道施工準備工作,項目建成后將為科學島即將入駐的企業提供臨時施工用電保障。
未來,東湖科學城將成為科學特征凸顯、創新要素集聚、策源能力突出、科創活力迸發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科學城。